原位癌切除後的省思
前言
一九九七年某日,陳女士發現到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來月經了,她警覺性的前往醫院檢查後,開始服用醫生處方「荷爾蒙與黃體素」。大約經過三年,陳女士突然感覺右乳有小硬塊,急忙到醫院作乳房檢查。一個小時後,醫生告知只是罹患右乳良性腫瘤,不必擔心。
因為醫生的專業診斷是屬於良性腫瘤,使得陳女士完全不在意,繼續的餐餐大魚大肉,並且依舊是每晚不到凌晨二點,絕不上床睡覺。隔天早上七點就匆忙的外出賺錢,連中午也忙得沒有時間休息小睡一下。但是很奇怪,身體卻永遠不會疲勞,並且也幾乎是從不感冒。
二○○二年十月底,陳女士的右乳腫塊似乎逐漸增大,偶而還會感覺疼痛。於是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再度前往醫院作超音波檢查,結果這一次醫生卻說:「妳的右乳腫瘤是惡性癌(直徑約1.3×1.0×1.0公分的腫瘤,屬於原位癌),必須要立即作右乳完全切除手術。」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她驚慌失措,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二○○二年十一月中旬,陳女士經多位專業治癌西醫的診斷後,心情恐慌不安、無所適從,在禁不住無知家人的慫恿之下,接受了右乳房內管癌以及乳房部份組織的切除手術。手術後當日×信醫院主治醫師告訴陳女士:「妳的右乳內管組織沒有完全切除,但已將原位癌切除掉並且從腋下取出16粒淋巴球送去化驗,如果沒有感染則不必繼續作放射治療。」
但是在手術後第十二天(第一次回診時),×信醫院乳癌醫療團隊的另一位醫師卻告訴陳女士:「雖然靠近原位癌的16粒淋巴球並無感染跡象,但是不敢保證內部淋巴系統絕對沒有問題,而且經過化驗後顯示癌細胞的分裂是屬於第三型,亦就是最凶猛的癌細胞。為了安全必須要實施31次(大約45天療期)的放射治療,才能將右乳「看不見的顯微轉移」的癌細胞完全的消滅。
就在陳女士感覺到心亂如麻、天人交戰之際,右乳手術後預留在腋下的引流管接縫處,卻發現大量的組織液連續數天外漏,味腥難聞,一直到第二次回診,主治醫師才告知沒有問題並且拔掉引流管。返家後次日下午,陳女士的右乳腫脹,痛苦難忍,雖然急忙以電話向主治醫師洽詢,卻也只能獲得隔天下午加掛門診的承諾。到了夜晚不但症狀加劇並且發高燒達到三八.五度,還好家裡尚存有半罐「青草元素」,在間隔三小時連續的服用後(直到次日早上十點鐘左右),前述症狀幾乎完全消失,因此就取消了下午的加掛門診。
二○○二年十一月下旬,雖然右乳腫脹劇痛與高燒的症狀已完全消除,但是要不要實施31次預防性放射治療卻依然困擾著陳女士。因為,當她發高燒三八.五度,需要立即減輕劇痛的一整夜,卻只能得到隔日下午加掛門診的承諾,陳女士終於動搖了在×信醫院繼續放射治療的計劃。於是透過關係請教另外五所教學醫院的治癌權威,有關原位癌切除後再實施預防性放射治療的必要性,以求證是否有「看不見的顯微轉移」,以及是否會造成癌細胞繼續成長。
※顯微小?奈米小?
「奈米」是近年來常被商人掛在嘴上的一個單位名稱,能夠創造如此巨大商機的奈米,到底是什麼東西?奈米(namometer)究竟有多小?英漢字典上說:「十億分之一公尺」。簡單的說,一個奈米的長度大約是十個氫原子並排在一起的寬度,它是一般細菌的千分之一,針頭的萬分之一長。它的密度可以如此的形容,蓮花為何能出污泥而不染?原來是因為表面纖維的結構只有奈米一般大,所以才不會沾上污染及灰塵。
因此,根據英漢字典的解釋得知「奈米的大小僅只一般細菌的千分之一」。亦就是說,一般的細菌在顯微鏡下就會無所遁形,但是想要看到奈米大小的細菌,卻必須使用千倍放大的特殊鏡片才可能看得見。問題是,癌細胞比奈米還小嗎?答案是目前還沒有人可以證實。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世界上還沒有任何細菌躲得過現代醫療儀器的追蹤。那麼也就是說,那裡會有「看不見的顯微轉移」這個莫須有的詞句呢?
筆者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情況,於是透過陳女士以越洋電話向目前定居在美國,並且任職於教學醫院的外科名醫洽詢有關上述的問題。根據轉述得知消息如下:×信醫院在媒體上公開宣稱的「看不見的顯微轉移」一詞,在國外癌症醫療文獻上並無此一稱謂。依該名醫三十年的外科醫療經驗來看,很可能是×信治癌團隊的自創詞。其目的只是強調肉眼看不見的細胞,靜悄悄的,會轉移到其他器官的可怕性,以達到造成患者心裡恐慌的醫療手段。
另外,陳女士透過關係請教病情的五位治癌權威,亦根據×信醫院的ER、PR檢驗報告,作出以下的意見:
A醫生:我的主張並不需要實施放射治療,但是為了慎重起見必須再請教其他醫生。
B醫生:因為只切除原位癌以及右乳內管一部份的組織,此種手術方法其復發性的機率高達30|60%,所以必須再實施預防性放射治療。
C、D、E三位醫生的見解與B醫生的完全相同。
綜合了上述五位治癌權威的意見後,我們可以發現到一個事實:「醫療資源大浪費」。怎麼說呢?筆者認為如果X信醫院的醫生把陳女士的右乳一次完全切除,不就是一勞永逸的解決「看不見的顯微轉移」的問題了嗎?並且也就不必再繼續實施31次的預防性放射治療了,不是嗎?各位讀者請想一想!31次耶!要再花費多少的健保費啊!
結論
英國著名的巴特西醫院院長貝爾醫生說:「我深信癌症是全身性疾病,可以從正確飲食及增加體質的辦法來治療及預防癌症。因此我放棄了醫療業務中最賺錢的一種生意|癌症切除手術。我注意到,在我為病人施行手術的廿七年當中,雖然作了數以萬計的癌症手術,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卻增加了百分之二百。」
前台大醫院的黃世×醫師,在他的大作「癌」一書中亦提到:「很多癌瘤在接受診斷或治療前,已開始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甚至潛伏在骨髓、肺、腦部等…組織。這種情形,縱然外科手術能達到最完美的境界,也只是清除了手術部位的母瘤,那些游離的惡性細胞一有機會時,又會在身體各處蓬勃的生長。不過,有些腫瘤細胞也可能停留在局部數月或數年之久,才又發作起來。」
根據上述國內外治癌權威的意見,我們可以了解到「手術治療完全是大海撈針,盲人騎馬,碰運氣而已」。可是為什麼台灣各大教學醫院「手術、放療、化療」逐一實施的治癌方法,還是大行其道甚至較以往更甚呢?又為何台灣的癌症患者每十分鐘就增加一名死亡人數呢?(註:衛生署最新完成的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統計得知,86年癌症患者每十小時死亡一人,87年每小時死亡一人,88年每10分鐘就會死亡一人。)91年以後的死亡速率呢?
既然前述的治療方法使得患者的死亡率有增無減,為什麼還要繼續實施呢?說穿了很簡單||拼績效。一個癌症患者先從手術開始,然後再作40天左右的放射治療,或是再以化學治療一段長時間。如此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療程下來,不但患者的身體一天一天的衰弱,而且又要花費健保局大筆的費用。難怪健保局要大呼年年虧本,保費亦是年年調漲!
記得在實施全民健保以前,醫德好醫術好的院所門前車水馬龍;醫術不好又沒醫德的院所門前可以羅雀,這正是優勝劣敗,強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但是反觀現在的醫術水準?不談!醫德規範?有嗎?國家僅僅讓一大群的醫師畢業,他們或任職於教學醫院,或各自返鄉開設診所。然後各憑其專業的醫療知識,為教學醫院規定的月績|打拼績效,或為自己診所的生存|詐領健保。難怪坊間流傳著一句話:「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台灣有三寶,勞保、健保、醫生飽。」
以陳女士為例,首先被×信醫院開刀切除一小粒原位癌,清除右乳內管周圍的部份組織。然後因為引流失敗導致右乳腫痛、發高燒而動搖信心,自動放棄×信安排的31次預防性放射治療。但是經過數天的天人交戰後,承受不了內心恐慌「看不見的顯微轉移」的煎熬,終於轉診到別家教學醫院,繼續實施第二階段的放射治療。
雖然,這一家教學醫院只作28次放射治療(只比31次少了3次),但是再下一個階段性的治療又是什麼呢?這種無底洞式的醫療手段,不但消耗了患者的自然抗體使得身體愈見衰弱,而且花費健保的保費就像流水似的!政府有關部門能不省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