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關節的重要性

2011-12-07 08:47

  人類的所有動作,都是以骨骼為基礎。骨骼的最頂部為頭蓋骨,支撐此頭蓋骨的支柱則稱為背骨(背骨、脊柱骨、脊椎骨三種名稱均可適用)。脊椎骨是由二十四個骨頭所構成,頸部的骨頭有七個,稱為頸椎;胸部的骨頭有十二個,稱為胸椎;腰部的骨頭有五個,稱為腰椎。腰椎骨的下方有座骨一個、有薦骨五個、有尾骨三至五個。每一個椎骨都呈現出雙叉支撐形狀,一椎骨與下椎骨中間之彈性墊子,即為椎間板。人體的背骨亦就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脊椎骨在椎間板正常狀態下,輕微的外來衝擊不會影響到神經的傳導,但是當椎間板變得薄且硬的時候,負責執行神經傳導任務的椎間孔亦隨之變狹而使得神經的流通受阻,健康也就受到影響。

  脊椎神經傳導是人體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四肢及五臟六胕的機能動力全靠脊椎神經之傳導作用。神經有運動神經與自律神經兩種,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控制者,稱為運動神經的作用;無法自我控制者,被稱為自律神經的作用。那麼,神經的控制所在那裡呢?就是頭蓋骨內的大腦、小腦、橋腦……等組織。腦組織送出去的兩種命令最初結集於頭蓋骨下方的所謂「大後頭孔」,然後直接進入頸椎頂端的椎骨內,延椎間孔的神經幹線一直下降至締腰帶附近為止。而每一段脊椎關節即為神經支線之分歧點,也就是每一個別支線的起點。

  脊椎關節是人類為實行神經之行動命令而創造的,當脊椎關節的狀況不良甚至於嚴重斷裂時,支線的神經傳導就會發生部份或全部機能的喪失(其典型例子為頸椎斷裂導致全身癱瘓,腰椎斷裂導致下半身癱瘓)。當脊椎關節歪斜導致椎間孔被壓迫時,神經的傳導作用亦會有失常的情形發生(其典型的例子為頸椎歪斜引起手指麻木或手臂僵硬難舉,腰椎歪斜引起腳趾麻木,或腿部緊繃、跟部脹痛難行)。

  脊椎關節因為斷裂而產生下半身或全身癱瘓的原因,大抵上都是發生意外事故而形成。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造成脊椎關節歪斜,導致全身筋骨或關節部位酸、痛、麻、痺的原因。這個答案是:「椎間板的老化乃是脊椎關節歪斜的最大原因。」這種病症在現代醫學上稱為椎間板髓核脫位,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開刀切除突出的髓核。

  開刀切除後,幾年內的確有治療效果,患者感覺上似乎略有痊癒,但是實際上,椎間板老化的問題根本無法改善,必定會重複發作而痛苦不已。

註:實施此種手術後,可將觸碰神經之髓核去除,的確有治痛效果,但是通常僅能維持二至三年。因為,核間板薄化與變硬的問題未獲得改善,必會重蹈復發、手術的惡性循環。而且,椎間板也有防止脊椎關節歪斜的另一種要務,除非必要,最好在切除之前三思!)。

  大多數的人在年老之後,無法彎腰撿拾掉落於地上的東西,這就是因為椎間板硬化與薄化的關係。換言之,若能將椎間板保持得柔軟且厚,即使是一個年老的人亦可能如年輕人一般活動。有此可能嗎?有可能,答案是:脊椎關節運動。因為,人類的組織完全操控於神經系統,而神經系統的管路(椎間孔)必有血管的分佈,以充沛的血液滋養椎間板至成人為止。(孩童時期不自覺的彎腰以及在地板上、床上打滾的運動方式,自然的延續了椎間孔的暢通,使得血管內的血液暢流不息。)因此,成人必須依賴脊椎關節運動以及適量的攝取鈣、青草營養素……等,以延長椎間板的壽命。

  腰椎間盤突出症狀如下:腰部緊痛以及放射性腿痛,靜坐或休息時症狀減輕,大便或用力咳嗽時,痛感加劇。

  腰椎間盤突出症在X光片上顯示出來的現象如下:腰椎側彎,腰椎前突消失,腰椎間隙變窄,左右之角度不對稱。

  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可能有關的X光片上顯示出來的現象如下:

一、腰椎平坦或側突:腰椎平坦者,較有利於髓核的歸位。腰椎側突是病理性的代償作用,可有效緩解受壓神經根的張力。

二、腰椎體後上、下角的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經常遭受強烈的扭轉或擠壓,容易發生早期退行性改變。引起腰椎體邊緣的軟骨增生以及韌帶骨化而突起。(註:只有腰椎體緣的骨質增生或突起,才會對脊椎神經根造成壓迫感。)

三、腰椎體滑移:這種症狀在側位X光片可以發現到上、下椎體後緣間連線,有連續性的破壞,此現象說明椎體發生了前後位滑移。(註:腰椎體滑移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椎間盤的退化,諸韌帶、軟組織鬆弛……等。腰椎體滑移有繼發性骨質增生。)

四、游離骨塊:腰椎體間隙後方有小骨塊脫出,骨塊的邊緣光滑,於椎管內游離不定。(註:游離骨塊發生的原因,是脫出的纖維碎片進入椎管內,日久鈣化所致。)

※何謂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在現代醫學看來,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疾病。患者首先感覺到骶髂關節僵硬、酸痛,然後漸擴散至腰椎、胸椎、頸椎。

  臨床上常見症狀呈現出,骨質疏鬆、韌帶骨化、脊椎強直或駝背畸形,患者毫無勞動力可言,甚至於上下樓梯都會跌仆。

※何謂骨質疏鬆症

  人一入老年期,大多數骨頭都會變得脆弱,那是因為缺少蛋白質、膠原質、鈣、磷、維生素C及D……等營養素。因為骨頭裡有四分之三是鈣質,如果每天攝取的鈣不足或全缺,則血液為了維持其鹹性所需的鈣,便由骨頭之中抽取。當骨頭中最重要的成份「鈣」被持續的抽取後,骨頭的質就變鬆而成為骨質疏鬆症。

  據保守估計,台灣約有近二十萬人因為骨質疏鬆而發生骨折。

※退行性膝關節炎的防治法

  退行性膝關節炎大多屬於原發性骨關節炎,其主要病變是膝關節組織的退化,年久失治演變成骨質增生或肥大,故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或「肥大性膝關節炎」。

  退行性膝關節炎大多數為漸進式(或稱慢性),少數為激進式(或稱急性)。常因肢體位置改變時疼痛加劇,活動片刻後可稍緩解,但是活動過多時,症狀又加劇。(註:在坐久突然站立及早晨起床站立時,疼痛最為明顯。)。

  為了有效的防治退行性膝關節炎,筆者根據膝部關節功能特點,發展出以下四種膝關節功能鍛鍊法:

一、晚間睡覺要注意膝關節保暖,以免受涼而加重關節的僵硬程度。起床前,輕緩的進行兩膝屈伸運動。

二、晨起或睡前,將兩膝跪坐於床上,跪坐時上身盡量直立,膝關節盡量彎曲。臀部盡量向下坐,盡可能觸及腳跟部。

三、兩腳微開與兩肩同寬,作起蹲動作。切記蹲下時腳跟不可離地。

四、坐在椅子上,兩腳平行伸直著地,兩手掌置於兩膝之上,然後適力的作壓膝動作。

※頸椎半脫位的矯正

  世界上最早以手法矯正全身各部位的骨頭歪斜、脫位的國家,就是中國。在中國古代醫書中常見記載如下:「筋離糟、骨錯縫,應以手法正之……。」直到一九四○年(世界大戰之後數年),德國B.J.Palme博士才更進一步的證實,人體頸椎的歪斜,會直接的壓迫到延髓(延髓為腦幹的一部份,控制著身體約七○○兆個細胞,延髓被壓迫會引起身體各部位組織、器官之機能降低而生病)。而且,頸椎的半脫位,亦會影響到腦幹、機體系統的器官、肌肉、骨骼以及末稍神經,因而產生疾病。為了將歪斜的骨頭矯正復位,於是世界上另外一種正骨名稱|脊椎矯正術,從德國發展而漫延至全世界醫學界。

  其實,不管是德國製的脊椎矯正術或是中國製的正骨法,都是以矯正半脫位之椎間板髓核為目的。但是椎間板半脫位的原因很多,有的可以藉由手法矯正而復位;有的卻是必須以器具才可以復位。如果是骨質病變或老化原因,除了以上述任一方法外,還得配合補充青草營養素,才得以見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