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與亞斯伯格症

2012-03-20 21:01

◎前言

不少家長帶著過動兒就醫才發現自己也有過動症,他們原以為只有孩子才會罹患過動症,結果證實成人過動症的盛行率約百分之四點四,遠超過躁鬱症與精神障礙症等精神病。

國內研究中發現有四分之一的過動兒家長出現注意力不足、衝動、易忘、燥怒等……精神異常症狀。國外研究數字更高達百分之廿五至卅,目前唯一的治療法只有增加大腦多巴胺。研究中還發現成人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易忘、燥怒,但因不易發現而常被當成焦慮症治療。

研究中更進一步還發現成人過動嚴重時,若見憂鬱、焦慮、燥疑、睡不好、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症狀,都可能更加造成注意力缺損、易怒、易得罪人、疑心很重、粗心大意、性情莽動等……隱性精神障礙,而且症狀與亞伯格症的臨床表現極為接近。

◎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由奧地利醫師漢斯、亞斯伯格提出,並於一九九三年世界衛生組織與一九九四第四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IV正式承認後,相關的研究與診斷報告才逐漸增加。治療亞斯伯格症最大困難之處,就是患者自以為觀察力超強、自卑心異於常人、沒有同理心、控制慾旺盛、固執於特定事物、不會與人有良好互動、不會辨識他人的觀感……。

亞斯伯格症者的智力屬於正常以上水準,而且大多數難以接受一般宗教,或許智力超水準就是原因之一,目前尚未有相關的研究報告。但是,筆者確曾在中世紀歐洲上流貴族列傳中,發現類似怪異宗教狂熱如拜血教等……。故事主角幾乎都是貴族中的精英,他們的智力超過常人甚多,性格冷漠、燥疑易怒,憂鬱莽動就是他們的特色,在當時都被稱為怪醫、瘋爵士等……。

亞斯伯格症屬於隱性障礙症,一般人難以從外觀上判定其精神病的程度,僅能從其常態的怪異行為去研判一二。但是常被患者以其超智力所編排的劇情,再解釋所留下的諸多疑點而搞得摸不著頭緒,患者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更是讓人不知所措,親友們只得退避、讓步才得以安寧。

亞斯伯格症的研究學者,朝向家族精神病遺傳的方向去探討,似乎有越來越多的傾向。這個重大的改變突顯出親子互動的危險性,特別是幼教時期患者的言行對於小心靈的影響,這種精神層面是日夜、分秒直接持續轉移,想一想?其後果是多麼可怕!

更進一步的解釋可以說:「過動兒症極接近家族精神病遺傳,在成長過程逐漸轉變為亞斯伯格症的機會極大。」

◎道德經有撇步

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文中可知,老子主張無為、不爭、謙讓、柔弱、虛無、清靜。一般人往往誤解或曲解老子思想,認為是消極虛無的,出世遁世的,其實大謬不然。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只要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即「無不為」了。因此老子主張,人必順應自然之道,不可妄作非為,不可巧用心機,以逞自己的佔有慾;不用陰謀詭詐之術,以獲取個人私利;要收歛剛恃暴戾之性,凝鍊清靜沖虛的內在生命,涵養一心之靈明,則人人彼此間可以安然相處,怡然相樂,自達萬物一體之仁的境界。

老子在個人修養方面,以「致虛極、守篤靜」六個字為根本,進而要人「去甚,去奢,去泰。」並且具體提出人生所持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但是,吾人之形體雖大多屬於庸俗之質,然而心靈則澄澈神妙,面對這種無固定形體,超越了觀感作用之外,但其中有象、物、精、信的實存之道,吾人應該通過靈明之心的思辨作用,去體認這一涵蓋天地的大道,以建立落實人生社會的人生觀,這就是老子所謂的由「體道」而進一步「德歸於道」的修養工夫。

◎結論

近廿年精神科的門診人數越來越多,尤其是女性患者的比率高於男性甚多,難道這是社會的脈動太快所造成的,或是急就章的女權主義轉變成的畸型意識形態?

當這種畸型的意識形態被提昇至高漲階段的程度時,自我控制力就會處於低下,一個人在毫無制約力的淺意識中,極可能引發所謂的自我起乩現象。這種狀況下,旁人只能靜待患者心中的退駕之神降臨,才能慢慢的返歸正常的意識形態。

鄙人在人生最低潮期間,曾經有過輕生之念頭,還好藉著仙道清淨法的修煉,最後成功的達到心靈救贖。因而極為推崇老子之主張:「順應自然之道,凝鍊清靜沖虛的內在生命,涵養一心之靈明,自達萬物一體之仁的境界。」

在醫學突發猛進的二十一世紀,過動兒與亞斯伯格症令全世界精神醫學界束手無策,或許道德經的撇步就是心靈修行之最佳選擇吧!